臺師大搶AI跨域人才 文科生也能勇闖科技業

國家通訊社《中央社》旗下雜誌「全球中央」於2025年9月號以「科技文科生」為封面故事,探討AI時代下人文教育的挑戰與轉型。報導中指出,當演算法能寫詩、機器能作曲,人文是否仍具價值?答案正好呼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積極推動的「跨域整合」理念。

第201期刊物出版的編輯台報告標題「文理融合打破框架 新文科也有出頭天」,扼要介紹本期深入報導各國文科退場潮、AI對人文科系的衝擊,以及大學人文教育如何轉型因應等。AI雖然改變了傳統文科的生存方式,卻也為人文領域開啟新價值,掌握與AI共創、協作能力,就不怕被職場淘汰。

雜誌第56、57頁專題特別聚焦臺師大,指出AI浪潮不僅衝擊理工專業,也對人文社會科學帶來挑戰。臺師大透過跨域學習與產學合作,協助文科生在新時代中開創職涯新可能,展現「文理融合、打破框架」的人才培育願景。全文如下:

臺灣師範大學搶AI跨域人才 文科生也能勇闖科技業

臺灣師範大學成立AI跨域應用研究所,與企業產學合作,由企業出題,師生團隊進行研究開發,並透過專題研究,幫助非理工學生無痛跨領域學習AI應用,提升未來職場競爭力。

因應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師大)為培育國家重點產業所需高階人才,成立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於民國112年10月正式揭牌,並開設「AI跨域應用研究所」(簡稱AI所)和「綠能科技與永續治理研究所」,其中AI所鎖定人工智慧、物聯網(IoT)科技、智慧製造技術等為研究主軸。

從零開始學AI 打造文科生轉型新跑道

AI所副所長林政宏表示,校長吳正己很重視跨領域能力,尤其現在是AI世代,希望幫助學生透過學習AI增加競爭力,拓展就業市場、縮短學用落差;AI 所招收對象不限於資訊電機學生,也歡迎文科、教育、藝術等非理工學生加入,讓AI應用範圍更多元。

AI所於112年9月招收首屆學生,林政宏觀察所內的學生仍以電機、資訊等相關背景學生居多,約占85%,其餘15%則是非理工科系學生。

林政宏坦言,非理工科系學生的數學、程式設計等基礎能力程度不一,如果想要學習AI課程,必須先把基礎打好。AI所持續規劃開設相關補強課程,例如寒暑假先修課等,請新生提前學習基本程式、AI基礎知識等。

為落實「跨領域應用」的核心目標,林政宏提到AI所積極推動與企業合作,由企業出題,師生團隊進行研究開發,幫助企業解決問題,資工、電機背景的學生已有程式設計基礎,可直接參與產學計畫;為協助非理工領域的學生無跨領域,會盡量以學生本身專業領域為主,尋找相關企業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先暖機再慢慢上手。

寫字的人不會被淘汰 AI創造新工作契機

「AI應用不一定要從最基礎的寫程式開始」林政宏指出,為幫助學生降低使用AI的門檻,AI所導入麗臺科技開發的平臺,學生發想後只要知道如何蒐集資料和標注,之後丟給AI平臺去訓練,就能把想法建立成雛形。這個平臺特別適合學生或導入教育現場使用。

面對AI浪潮・林政宏坦言機器或AI可以解決很多人力問題,很多工作可能會被AI取代,即使是電機、資工的學生也會面臨挑戰。雖然文字處理、翻譯等文科生工作受到的衝擊較大,善用AI工具進行文創、教育內容設計、文化資產數位化等應用,也能創造新的工作契機。

林政宏舉例,很多傳統產業想要數位轉型,但缺乏AI工程師,如果文科生懂得善用AI平臺,就有機會爭取新的職缺或就業機會;現在很多公司都有各自的LLM(大型語言模型)需求。AI所也會為文科背景學生規劃相關課程,增加未來職場競爭力。

他鼓勵有志於投入AI領域的非理工學生,在大學時期先建構AI基本知識,除了在課堂上修課,網路資源也相當豐富,例如臺灣大學教授李宏毅就在網路分享許多機器學習教材;另外也可參考網路的開放式課程。先對AI有初步瞭解,勇敢跨出第一步,循序漸進踏上AI路。

怕寫程式到考取證照運動 運動結合AI翻轉人生

AI所碩士生盧海瑩在大學時期就讀運動健康科學系,念研究所專攻運動生物力學,因為在實驗室投入很多步態的數據分析研究,原本畢業後想從事運動產品開發或產品檢測等工作,卻因缺乏寫程式的能力,導致求職碰壁。

為彌補自身不足,盧海瑩先到補習班上課,考取Python程式語言證照,後來又攻讀AI所,希望更專精AI能力,並與運動專業結合。

盧海瑩說,以前在學校修課Python課程,當時學得非常痛苦,本以為自己不會走程式開發的路,沒想到兜了一團又回來,但也因為曾接觸過,上補習班重新複習時,已經沒有那麼害怕,考取證照後變得更有自信。

進入AI所就讀,盧海瑩發現只會一種程式還不夠。對於初學者而言,Python相對容易入門,但要當AI工程師,需要更高階的程式設計能力,對於非理工學生來說是不易跨域的門檻。

盧海瑩坦言,剛開始會覺得很挫折,例如要建置一個開發環境,安裝軟體後遇到版本不相容,根本不知如何解決。但這些基礎概念,課堂不一定會教,而且寫程式沒有正確答案,每個人教的方法不同,無法融會貫通,她只能慢慢摸索,一邊修課,一邊向老師、學長姐請教,或是靠AI工具協助,慢慢補強基礎。

對於有心想跨入AI領域的非理工學生、盧海瑩建議要有耐心,別怕犯錯,遇到問題就花時間不斷嘗試、蒐集資料,培養自已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事情是從零開始,每次學習都讓自己有一點收觸,慢慢就能看到累積的成果;也可以多參與自己有興趣的專題,看到應用成果後,也會讓自己更有成就感和動力。(資料來源:轉載自中央社 / 編輯:胡世澤)

「全球中央」雜誌第56、57頁專題特別聚焦臺師大,透過跨域學習與產學合作,協助文科生在AI新時代中開創職涯新可能景。
「全球中央」於2025年9月號以「科技文科生」為封面故事。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