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與開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理的 「毫米波雷達AI創意應用競賽」,於 9 月 27 日在公館校區 E102 教室舉行毫米波雷達技術培訓工作坊。今年活動吸引全台 85 隊報名參與,相較去年成長逾六成五,顯見大專校院學生對毫米波雷達跨域應用的高度關注與熱情。
技術創新與產學合作
計畫主持人黃文吉特聘教授表示,本次競賽核心在於與開酷公司合作開發的 K60168A 晶片,將毫米波雷達與 AI 加速器整合於單一系統中。此晶片套件具有三大優勢:完整工具鏈、低成本、操作說明與諮詢服務,並開放程式碼與資料庫,極具教育推廣價值。透過這樣的資源,學生能從「學習者」轉變為「創造者」。黃特聘教授指出,毫米波雷達不僅能導入智慧家庭,更能應用於醫療照護與安防監測,未來在智慧生活與物聯網市場中具有關鍵地位。
開酷科技王君弘總經理進一步指出,毫米波雷達波長短,可偵測如心跳、呼吸等微動,研究議題仍有廣大空間,例如:如何依動作特徵辨識個體、與相機或無線網路結合、提升穿透牆壁或木材的能力等,皆是值得深入探討與撰寫論文的主題。
多元參賽陣容
今年參賽隊伍來自全台多所大專校院: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研究所學生繼去年後再度參賽;國立暨南大學張簡雲祥同學,今年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所碩班就讀,再度與國立暨南大學的同學組隊參賽。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葉春秀教授鼓勵學生參賽,帶領大學生及碩博生 共組4 隊投入;國立臺東專科學校 韓端勇教授則陪同3組跨科隊伍學生出席工作坊,並表示下學期將毫米波雷達納入教學;參賽陣容中最大宗,來自跨校「融入教學」合作學校,包括 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國立聯合大學及南臺科技大學。
融入教學 激發參賽熱情
推動「融入教學」的 汪耀華博士 指出,將前瞻技術引入課程並搭配實作套件,不僅讓學習內容更貼近產業,也直接成為學生報名參賽的動力來源。學生在課堂實作過程中,往往就能構思出具體應用情境,進而希望在競賽中驗證想法。汪博士認為,這種由課程啟發、再延伸到競賽的正向循環,正是「融入教學」最可貴的價值。
學生心得分享
工作坊當天提供免費雷達套件與教學,現場實作討論熱烈。有一位國立陽明交大醫學系學生 邀約 2 位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同學及1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系同學共同組成跨校系隊伍,他分享:「我們的作品打算鎖定生醫領域,利用毫米波雷達特性,為高齡族群設計遠距居家安全的預防措施。」
另一隊由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飛機工程系大學生與航空與電子科技研究所碩生組成,他們則表示:「接觸到毫米波雷達覺得很新鮮,我們已經開始思考如何應用在無人機的飛行防撞設計。」
後續賽程
競賽流程規劃為兩階段:
初賽:114 年 10 月 11 日(星期六)線上繳交提案企劃書
決賽:114 年 12 月 14 日(星期日)線上繳交書面報告、成果展示影片,以及實作程式碼與模型。
總獎金:新台幣 6 萬元
主辦單位期望透過此競賽,落實「學用合一」,培養具備 人工智慧跨域應用能力 的青年人才,為未來智慧產業需求儲備新能量。(撰稿:產創學院/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
原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
連結:https://pr.ntnu.edu.tw/ntnunews/index.php?mode=data&id=23856









